心理咨询
今天是:
首  页中心简介服务指南婚恋情感家长之家老年心理企业EA青年之家心灵成长田小芬专栏收费标准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青年之家
龙应台的“伤心笔记”
来源: 作者:   阅读:2144 次  日期: 2009-07-05
  

      以“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的逻辑来说,安德烈已经差一大截。但是经过“阳台夜话”,龙应台说,她确定自己可以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家庭教育?公民教育?

  龙应台艰难地决定离开10岁的菲利普、14岁的安德烈,离开欧洲到台北市政府去工作;4年后,她又毅然决定离开市政府。“我知道,如果现在不退下来的话,我跟孩子就不可能再有亲密共处
的机会了,也许此生都不会再有。因为孩子长大了,他们不会等你。”龙应台决定创造一个可以跟孩子相处的空间。她到了香港,老二菲利普来香港和她生活,“共处了很甜蜜的两年”。

  菲利普那时已14岁,母子每天都有很多话:谈学校、谈政治、谈价值观。母子一起买菜,也一起上街。“虽然他很小,却像两代知识分子在交谈。”两年后菲利普回到德国父亲身边,大儿子来到母亲身边。龙应台突然发现:“小时候又亲又搂,爱得不得了的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独角怪兽。”“那种困境,跟你说你爱一个人,但却不被他所爱,还挺像的。”

  龙应台作出的挽救努力是约儿子写专栏,以此捆绑住跟儿子的交流。儿子答应了,专栏居然在两岸三地大受欢迎。3年后推出的结集《亲爱的安德烈》成为两岸三地的畅销书。

  遛狗的比跑百米的平庸?

  记者:反响最大的就是《给河马刷牙》那篇,那是个亲子关系的话题吧?

  龙应台:那天晚上我俩都睡不着,到阳台上去看海。三更半夜,外面一片黑沉沉的大海,他在阳台上开始抽烟,我们就像两个室友在阳台碰到了,开始谈话,一直谈到清晨3点钟。

  安德烈突然说,他已经相信,他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是一个“很平庸”的人,我会不会对他失望?我听了心里吓一跳,心想,我20岁的时候会这样说自己吗?

  1972年我20岁,那时的台湾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保守、边缘的社会,我的家庭是从大陆过来的难民家庭,所以也是贫穷的、艰辛的,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平庸。我们都觉得自己很聪明,要为国家民族做大事。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看的很大很重。那么安德烈感觉自己平庸的观念从哪儿来的?

  那晚开启了这样一个话题,所以第二天我就写了《给河马刷牙》,主要的意思是说到底什么叫“平庸”。举个例子,你如果早上到一个学校的操场上去散步,有的人拉着一只狗去遛,有的人在那儿练习跑100米,有的人练习跑5000米,那悠哉悠哉遛狗的人碰到那个跑5000米的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们根本在做不同的事情;跑5000米的那个人旁边冲过一个跑百米的人,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平庸与否,其实完全要看你把目标设定在哪个轨道上。

  记者:如果你儿子平庸,你真的不会觉得失望吗?

  龙应台:我思考了之后觉得,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平安而且快乐,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经很感谢了,所谓的“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事实上,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们的儿子女儿都在哈佛、剑桥读书,顶尖的优秀,我的儿子还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而且并不以“杰出”作为人生志向。以“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的逻辑来说,他已经差一大截了。但是那一次的“阳台夜话”,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绪,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们在人生里找到意义。

  你们知识分子就是这样

  记者:安德烈好像有些“玩世不恭”,你希望他有担当吗?

  龙应台:那倒没有。我蛮欣赏他的那种自我嘲讽的幽默感,他的幽默很黑色、很尖锐,很出人意表,很不屑于造作。我对他没有“铁肩担道义”的期待,也知道他不是那样的“料”。但安德烈并不是“虚无”的。有一次,他回家来,看见我一个人坐在书桌旁生气,问:“你怎么啦?”我就告诉他,台湾某作者因为文章“政治不正确”而受挞伐,这种挞伐完全是民主的倒退,尤其因此还把公职给丢了。我生气,是因为我正在写书闭关,没时间去“主持正义”,因此更觉得郁闷。你知道安德烈的反应吗?

  他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总有理由为自己的不行动、不作为找到借口。这种事情不反抗,不挺身批判,那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反抗、值得出来的?”

  记者:安德烈对公共生活还是挺在意的,比方有一年他就提到,香港的抗议游行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和大学生很少。

  龙应台:对,有时候我会被他的那种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所骗,当他用嘲讽的态度在谈事情时,会给我一个印象:他就是觉得“甲虫身上的红点比烈士的鲜血还要美丽”的那种人。但同时,比如说他对于香港游行的看法,其实他又非常地主张社会参与以及用行动去改造社会、去影响社会、去抵抗不公平的事情,也许他自己也在虚无感跟积极社会参与之间摇摆。

  记者:一般的母子在家里谈论的基本都是私人话题,你是否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往公共生活方向思考呢?

  龙应台:天然和引导是一起的。譬如在他们很小时,每晚我爱给他们讲故事。从《西游记》第一篇讲到第一百篇,或者《三国演义》、或者德国童话。讨论孙悟空为什么被装上紧箍、武松为什么打人时,就开始了一种知性的对话了。讲白雪公主跟七个小矮人,然后问,你觉得毒苹果会不会特别红,因此特别有吸引力?把野狼开肠破肚救小羊──狼有那么可恶、羊有那么可爱吗?

  我们就是这样一路“思辨”过来的。你看这本书里有个故事:菲利普14岁读香港的国际学校,有天回来气冲冲地说他的iPod被老师没收了。别的家长会怎么反应我不知道,我就说,你生什么气,你先把校规找出来,看看校规的白纸黑字是怎么写的,老师有没有权利这样做,先了解你的权利义务再生气不迟啊。他就把校规找出来,我们开始讨论如果他要采取“抗议”行动的话,他要思虑些什么。在这样的过程里,社会规范、个人的权利义务、处理及面对人际矛盾的方法,方方面面都碰触到了。

  菲利普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不是玩游戏,而是看新闻。于是就常有这么一个镜头:我在厨房做午餐,他从他的房间里对我大声说:“俄罗斯那个石油大王被普京逮捕了!”“教宗选举就要揭晓啦!”“以色列又轰炸巴勒斯坦了。”

  我还记得新教宗名字出现的那天,他跟我说他好失望,新当选的教宗是德国人。为什么会失望,他说这表示天主教没进步,到最后还是选一个中欧的白种人,为什么那个黑人主教没选上呢?为什么不选那个拉丁美洲的主教呢?选上他们才表示你这传统宗教有大魄力、大突破。我们之间这些谈话,延续的是小时候讲童话的气氛。

  他们是这样上语文课的

  记者:孩子有这种意识是跟家庭教育有关系呢,还是跟公共教育也有关系?

  龙应台:家庭是一个面,可能公共教育更重要。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安德烈10岁那年,有天他特别高兴,说他们全班同学不用去上学,而是要去看戏,看《爱丽斯漫游仙境》。他看完回来说,同学们讨论过了,这个戏不好看,演员表现得不好。我说,那要不要表达意见?结果他们真的跟老师讨论他们对这个戏的看法,老师就鼓励孩子们给那个导演写封信。导演立即给他们写了回信,并且邀请全班同学在某天下午到剧院见面。

  这班孩子再次来到剧院,导演、编剧、演员全在场,跟这15个10岁的孩子仔细地讨论这个剧。所以这种知性讨论的气氛不只是发生在家庭里,也发生在社会里。

  而且,这种情形是常规的、日常的。比如,他们小学时在课堂上常常要做口头报告和演讲。不是去背东西,而是老师给一个演讲题目,然后他们自己去搜集资料、研究,写一个报告当众演讲,这个训练在他们的学校里一直都有。我记得菲利普12岁那年讲过老子;高三那年还作过一场一小时的演讲,题目是“台海两岸关系”。

  我记得安德烈17岁高二时,说他们在德文课上读布莱希特的一个剧本《伽利略》,然后讨论。剧本写的是伽利略发现了地球的原理,但这个原理是教会所不容的。我们平常所学的是伽利略如何如何坚持他的理论,可是布莱希特写伽利略面临两个选择:第一,我跟你硬碰硬,为了我的伟大的原则我被教会迫害而死;另外一个选择,是我对你屈服来保存我自己,可是保存了我自己之后我还有更多的发现、更大的贡献、更大的颠覆要做。剧本的结局是伽利略选择了后者,而这个选择会被很多人认为他“变节”,屈服了,但是他是为了一个更大更重要的东西。

  我问他,在你们的讨论里,最核心的是什么?他说,讨论到最后的核心就是个人跟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面对教廷或国家这种巨大的机器,个人什么时候要抗争、要牺牲,什么时候是可以妥协、可以退让的。

  我听得惊心动魄,这群17岁孩子是在上语文课吗?个人面对国家机器如何自处,不正是公民教育最核心的题目吗?

  记者:大部分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些特定的议题是肯定出现的。一个是父母规定孩子不能怎么样,就是“戒”;还有一个,就是规定孩子“要怎么样”,比如帮助他设计道路、选择职业、选择专业。这样的课题你们发生过吗?

  龙应台:他们小一点的时候,会有“律”,譬如几岁之前,晚上9点以前上床;几岁之前,半夜十二点之前要回到家等等。也有要求,譬如小时候带他去上游泳课、钢琴课,不准不去。但超过十七八岁,“律”都变成“自律”。他抽烟我很不喜欢,但我无可奈何。你对我要有礼貌,不在室内抽烟,我们在同一室内的时候不抽烟,是普通的成人戒律而非母子戒律了。

  记者:《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亲子相处的“教育手册”吗?

  龙应台:我觉得不是。倒可以叫做一个母亲的“伤心笔记”。里面是一个做母亲的人,在挫败中如何试着去跟一个成长中的儿子相处,如何去了解他这一代人。我边做边跌倒,边跌倒边做,是一个饱受挫折的过程。我诚实地把我尝试的过程写出来。

                                                            (《南方周末》6.25夏辰等文)

 
业务范围
婚姻、情感咨询
失恋 离婚 婚外情 夫妻关系冷谈 沟通困难、相互怨恨 婆媳关系不和
家庭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单亲孩子教育 儿童多动症 自闭 不良行为矫治 学习成绩不良 厌学 早恋 网瘾 考试紧张 离家出走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焦虑 抑郁 强迫症 恐怖症 疑病症 社交障碍 恋物癖 购物狂 失眠 烟瘾
家庭大学幸福系系列课程 (心理素质提升训练工作坊)
让孩子爱上学习——智慧父母效能训练
亲密关系密码——亲密关系效能训练
人际沟通密码——人际沟通效能训练
心灵之旅——萨提亚模式心灵成长训练
 
心理专家顾问 
田小芬,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南宁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顾问。
更多专家介绍>>
南宁幸福心心理咨询中心 南宁市幸福心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00号
联系电话: 13607871667 15278078851  桂ICP备20003122号
地 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望园路15号4栋1单元502号房
网站制作南宁茂业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